唐太宗李世民: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诗人合法股票配资
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,不仅是一位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,更是唐代诗坛的重要诗人。作为贞观文坛创作最丰的诗人之一,他的诗作在《全唐诗》中留存了九十六首,题材广泛,既有咏物抒怀之作,也不乏边塞军旅诗篇。
其中,最广为流传的当属贞观九年他写给重臣萧瑀的五言绝句《赐萧瑀》: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。
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道出了识人用人的真谛:就像只有狂风才能检验出野草的坚韧一样,唯有在动荡年代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忠诚。那些逞匹夫之勇的人未必懂得大义,而真正的智者心中必然怀有仁德。
展开剩余73%诗中的首联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堪称千古名句,蕴含着两个历史典故。前半句出自《后汉书·王霸传》,记载了汉光武帝刘秀对大将王霸的赞誉。当时刘秀感慨道:当年跟随我的颍川旧部多已离世,唯有你始终追随,真是疾风知劲草啊!王霸作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,不仅骁勇善战,更以文采见长。刘秀的这番话既是对王霸忠诚的肯定,也暗指他在朝中的元老地位。
萧瑀的人生经历与王霸颇为相似。他历经南朝、隋、唐三朝,自大业十三年(617年)归顺李世民,到贞观九年第四次拜相,已忠心辅佐十八载。李世民在此直接化用刘秀的名言,可谓恰如其分。
诗的第二句板荡识诚臣实则暗指《诗经·大雅》中的《板》《荡》两篇。其中《板》以臣子的口吻直谏昏君周厉王,开篇就大胆直言:上天昏乱,百姓遭殃,继而痛陈国策失当、用人不明之弊。诗人甚至直言不讳:你我职责虽异,同为国事。今进忠言,望君勿怒。
《荡》篇则借周文王斥责商纣王之辞,实则讽刺周厉王暴虐无道。诗中痛斥君王亲小人、远贤臣,沉湎酒色,荒废朝政。因此,板荡识忠臣意指唯有像《板》《荡》中那样敢于直谏的臣子,方为真忠臣。
李世民作为千古明君,最著名的谏臣当属魏征。史载魏征性情刚直,有时在朝堂上据理力争,甚至拽住欲退朝的李世民的龙袍不放。萧瑀虽无此等壮举,但也因直言敢谏而五度拜相、五度罢官。这首《赐萧瑀》正是他第四次拜相时所受赏赐。
萧瑀身份显赫,既是南朝梁明帝之子,又是隋炀帝杨广的妻弟。但他一生清廉自守,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相争时始终支持李世民。李世民曾盛赞他:守道耿介,古人无以过。认为在坚守道义方面,无人能出其右。
诗的后两句勇夫安识义,智者必怀仁阐明:匹夫之勇未必明大义,而智者必具仁心。这里的仁既指儒家道德规范,也暗含《易经》中的自然之道。李世民借此赞扬萧瑀虽未必精通典籍,却以赤诚之心树立了忠臣典范。
不过,萧瑀的耿直性格也让李世民又爱又恼。贞观十年(636年),他再次因与同僚不睦被罢相。直到贞观十九年(645年)征辽时,李世民才又起用他,但一年后又外放为商州刺史。萧瑀去世后,因其曾任太子师,获陪葬昭陵的殊荣。值得一提的是,萧氏家族在唐朝共出了八位宰相,足见其显赫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